写的很多话,想了许久,还是想发出来。
文笔不是很好,莫喷。
坐标成都,某郊县
郊县里面分成都市指标到校生名额,有好几个,全部都是成都四七九名校。但这些名额分散到各个学校,导致每个学校只有一个(因为其中有很多乡镇学校),不过从某种角度看,这也是推动教育公平的一种方式吧。
按照往年的政策,每个学校会根据诊断性考试成绩排名,结合九上期末考试,从年级中选出一个指标到校生。所有人都认为今年政策应该会延续这一传统。
然而,在诊断性考试结束一个月左右,上周五,市指标政策毫无预兆地发生了变化:
年级前15名,抽奖抽一个。
抽奖?初闻只觉得这个词既陌生又熟悉。当初上初中时便是以摇号的形式,可决定人命运的高中,也要以这样的形式决定吗?况且,这指标资格是整个四川境内名校(去年我们学校的指标是七中林荫)。
作为参与抽签的第二名,对我来说倒是不错,毕竟算是徒增了一个机会。以往第二名的成绩确实是走不了指标的。于是上周五政策宣布后,我先是感到荒谬?惊喜?紧张?也许不太记得了,只记得这一整周都会想起这件事。由于抽签前需要公示名额至少五个工作日,便留到了这周来抽签。
等待是怎样一种感受呢?从前一天晚上开始,我就对这件事情充满担忧。其实上周五初闻消息时仿佛是无感的,甚至想着赶紧抽签算了。但一周的时间,只让我对这个名额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走了县高中英才班的同学们已经到了高中就读,我眼里还是有羡慕的,虽然这个机会是我主动放弃,为的是中考时冲刺成都的名校。
可当未来在不确定间将要展开,我也多羡慕那些8点上学,19:30放学的走了县指标的同学。于是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市指标名额,只要能够拿到,中考仅需上市普高线,即可就读川内顶尖名校。
周五下午,抽签时间是15:20。但在12:30,我便已难以静下心去学习了。嘴上会说着"反正也抽不到",但心里却存着对于那怕是那1/15的希望的侥幸和憧憬。
班里还有一个同学和我一起去抽签,排序上我第二,他第三。看到他也在祈祷。他该是更加幸运,如果没抽到,他就会转户口到成都城区。今年的政策下,郊县学生所能报考的学校只有四七九分部的郊县班,分数线自然也是比分部统招线要高的,况且类似川大附中这样的学校郊县生都没有考的资格。
但我们家在成都城区没有房,转不了户口。如果这次抽不到,中考努力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四七九分部。所以我想我会比他更渴望这个机会。
抽签
于是3:20,在阶梯教室,和各自的家长,我们迎来了抽签。15个人中有一个人放弃了,他被成都某私立名校录取了,于是剩下14个人争夺此名额。
抽签分为两轮:
第一轮按照成绩排序依次抽取序号
第二轮以第一轮抽到的序号来进行正式的抽签
在一个抽签箱里面装着14个信封,13个"无",1个"有资格"。
台下,我心中的情感该是复杂的,这几天来的渴望,这一天真正到来的紧张,若是没有抽到的彷徨……在等待莅临的领导们10多分钟后,终于正式开始仪式。
所有人的手机都交了起来,阶梯教室里气氛是很沉重的。在两位老师众目睽睽下仔细地装好了14个信封,和各社区家长代表对其进行检查后,我们开始抽签。
第一轮因为排名,我在第二个抽。第一个抽的同学抽到了序号"10",心里是幸灾乐祸吧,虽然都知道任何序号中签的可能性都一样,但第十个抽签常理上确实很难中。然而,展开我的序号,我却笑不出来——“1”。这个序号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几乎不可能中啊。
在等待接下来的流程时,我的心情逐渐释然,仿佛突然就接受了无法"中举"的事实了。于是在等待和凝视中,真正决定性的第二轮抽签也展开。
第一个站上台,我该是在幻想"一发入魂"吧!仔细挑选,打开,难道……?可这里不是小说,我也不是主人公,奇迹没有发生。冰冷的"无",是我几天来翘首的落幕。
“没事,硬考也能考上的”,台下老师们随意安慰了几句,我站到了旁边。不过也是那一刻,我的心态也变化了,是种吃瓜的心态了吧!开始好奇谁会中呢?
第三个人,他就中了。他兴奋举起"有资格"的纸条,台下是一些惊呼,以及……剩下11个人的彻底落寞。为了保证流程的公平性,剩下的11个人仍然抽完了所有信封,只是大家都知道,只剩下"无"了。会后我的同学告诉我,他在第12个抽签时,明明知道已经全都是"无",但在那三个信封里,仍然进行了选择。我无言以复。
中签的人是年级十多名,该是不突出的。他是我幼儿园同学,我对他由衷祝贺。也为我死去的不切实际似的幻想,哀悼。
写下这篇文章时,于是默默把目标定于了七中高新。仿佛仍显远大,但这一次,命运至少在我手中了。
Fri 16th 2025